在語言上,普羅大眾經常把「定製」與「訂製」兩個詞混在一起,但我還是使用「訂製」這個詞,因為顧名思義,訂製的商品一定是先「訂」再「製」的。
趨勢--訂製化的風潮
年輕的勢力對品牌有堅持,流行的品牌力量很強大,有些東西是基本款,大家都要有,像A & F、UNIQLO、Timberland等。但反過來,我們開始會在身上點綴一些專屬自己的事物,手機背殼上鑲上自己的名字,安全帽上貼上屬於自己的姓名貼,可以肯定的是,個性化的東西越來越多,訂製產品的量也已經開始成長,但什麼時候抵達迅速上衝的業務引爆點,則很難說。以下提供Google Trend的參考,這個圖說明了「訂製」or「製訂」這個詞從2004年以來被搜尋的量,這兩年起這個數字驚人的開始在google的搜尋中出現(請參考google trend)
訂製商業模式
同時,過去我們常見的商業模式從傳統的 B to B, B to C到立基於網拍的C to C架構。但訂製的模式,可能不偏向前述兩種,而較接近從消費者直接找上商家的 C to B model。這場已經開打的戰爭,促成了一些平台,開始媒合需要訂製的買主,與提供訂製的「達人」,(http://www.customagents.com.tw/)。這也是訂製化下的新商機(就跟月老銀行一樣啦!)
訂製經濟學:生產 & 價格 & 感情
在這段推廣訂製產品的過程中,許多朋友的想法就是,訂製一定比較貴。
訂製的服務比較貴是大家普遍認同的,小量製作不適用課本學到的泰勒化生產流水線。無疑,生產流程的標準化能大量減少生產成本。東西畢竟是要為我量身打造啊,貴一些是合理的。
但消費者願不願意用高價買單,最重要的還是成品或服務本身,看到成品能夠有「靠,這就對了!」的這種感覺就真的對了。越是訂製的東西,消費者的標準越高,所以品質終究扮演關鍵角色。何況訂製的東西常常是用來送人的,這個感情的因素也能影響價格。
推廣訂製的人,一定要有辦法使用一個故事,讓買主能夠接受貴一點的價格,來換取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服務或產品。
適合訂製的產業
所有的產品都可以做訂製,假定人會越來越個性化,以下幾種物品的訂製風應該會漸趨明顯
包括:
- T恤,班系服這種量都可以了,只做一兩件的極少量,加個幾百塊就行了,不過就選材質 & 設計LOGO,算是已經很流通的印刷技術。
- 鞋子,求舒適度的高價訂製皮鞋是很老的工藝,NIKE/ADIDAS/TIMBERLAND都有ID鞋的業務,某個上海的品牌,更是已推出可上傳鞋面圖案的個人化帆布鞋及可自行決定配顏色的訂製鞋(http://www.idx.com.cn/),台灣也有可訂製的手繪鞋,開始走平價路線的訂製產品。
- 皮夾,包包也開始有高檔消費者先要求版型再開始製作。
技術的突破
未來的訂製可能還會有一些生產流程上的革命,請Google 3D打印機,或參考這個網頁http://www.kraftwurx.com/,這個網頁是一個3D打印的雲端平台,你給我檔案,選好材料,我幫你「打印」。3D打印的技術與材料都還在突破,但還是可以令人期待。
關於訂製的事,還有很多故事及開展的空間,開拓這個應該會逐日擴大的市場,也是件充實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